春节习俗大扫尘置办年货
大扫尘
送走灶王爷之后,人们迎来了“扫尘日”。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,北方称“扫房”,南方叫“掸尘”。春节前扫尘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。每逢春节来临,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,清洗各种器具,拆洗被褥窗帘,洒扫庭院,掸拂尘垢,疏浚明渠暗沟。大江南北,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、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。
关于扫尘,古代还有一个有趣而又诡异的故事。传说在远古的时候,人的身上附有一个三尸神,他就像影子一样,跟随着人的行踪,形影不离。有一次,三尸神密报玉皇大帝,说人间有人诅咒天神,预谋造反天庭。玉皇大帝听后大怒,随即降旨迅速查明人间犯乱之事,凡怨忿诸神、亵渎神灵的人家,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,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做记号。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,凡遇有做记号的人家,满门斩杀,一个不留。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,乘隙飞下凡界,不管青红皂白,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,好让王灵官来个斩尽杀绝。正当三尸神作恶时,灶君发觉了他的阴谋,大惊失色,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。于是,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,即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,到除夕接灶前,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,哪户不清洁,灶王爷就拒不进宅。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,清扫尘土,掸去蛛网,擦净门窗,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。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,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,灯火辉煌,人们团聚欢乐,人间美好无比。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,心中十分奇怪,便赶回天上,将人间祥和安乐、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。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,降旨拘押三尸神,下令掌嘴三百,永拘天牢。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王爷搭救,才得幸免。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、赐福祥和,所以民间从送灶后开始,到大年除夕之前,进行扫尘。
置办年货
年货是人们为过年准备的东西,包括食材、祭祀用品、节日用品、衣服等。食材有鸡鸭鱼肉、瓜果蔬菜、糖果零食等,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食材的种类更加丰富了,祭祀用品主要有香、纸、鞭炮等,装饰用品如红灯笼、春联、年画日历等。除了上面的几种以外,旧时置办新衣服也是必不可少的,但是现在人们平时也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新衣服,所以不是很重要了。
中国人讲究年年有余,所以会在除夕之前提前准备好各类年货。在以前贫穷的年代,过年的食物里面肉是最多的,很多人家在平日里都买不起肉,所以在过年的时候会多买些肉,潇洒地过年。
“二十五,磨豆腐”,豆腐,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一种仅次于肉食的“奢侈品”。从泡豆到出豆腐,需要好几个小时,制作的工艺较为复杂。民间有句俗语“赶得上杀猪,赶不上磨豆腐”,意思是磨豆腐要趁早。一到腊月二十五,农村的家家户户排着队磨豆腐。许昌地区的豆腐,用传统的石磨磨制而成,包括浸泡、磨糊、过滤、煮浆、点脑、蹲缸、压榨等多道工序,点脑的时候要添加酸浆水。酸浆水是上次制作豆腐沥出的汁水,因乳酸菌的作用而变酸。如此制作,磨出的豆腐味道醇厚香甜。
“二十六,割块肉”,按照华中地区的传统年俗,腊月二十六的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的肉食,因此就有“腊月二十六,杀猪割年肉”的说法。所谓的“杀猪”,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前那些大户人家过年的“备肉”方式。而今人们到集市上“割年肉”,成为寻常百姓家的“备肉”方式。割来的肉用在烧菜、包饺子、做供品等。上集市割肉的日子定在腊月二十六,目的是保持新鲜和便于储藏。正因为在传统农业社会肉类食品也属于“来之不易”之品,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到,所以,在腊月二十六割的肉便有了“年肉”的称谓。
“二十七,杀只鸡”,因“鸡”同“吉”同音,含有吉利、吉祥如意的意思。在传说中,公鸡是化身在人间报时辰的吉神,宰杀是为了让它回天庭休息,还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是否勤劳。所以,腊月二十七这一天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宰鸡日。把宰杀的鸡煮熟后剁成两半,抹上咸盐,挂在屋梁下,客人来了时,剁上一小块,又来客了,再剁上一小块。过了正月十五,就把剩余的鸡全部剁了做成菜。按照传统习俗,过年杀鸡是有讲究的,通常要宰杀体形较大的鸡。杀鸡时鸡脖子上的刀口要平整,鸡血沿着刀锋,流入盛有清水的碗里。扯了毛后,不能开膛,只是从腹部后端切开一个口子,掏出内脏。把整只鸡煮熟后,放在一只篮子里,大年初一时,一家之主提着,端上一壶酒,敬天、敬社神、敬土地爷、敬祖宗。
“二十九,灌壶酒”,酒的谐音有“长长久久”的意思,打回来的酒不仅作食用饮品,而且是对全家人的美好祝福。酒水不像肉蛋食品,放久了容易变质,随时都可以去灌。但因旧时代物质贫乏,穷人用来备年货的钱财非常有限,直到最后一天才能灌几两酒,这才有了“二十九,灌壶酒”的说法。
《春节习俗大扫尘置办年货》永久阅读地址: http://91kudian.com/yingyu/257183/
已有99+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