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节之夜为什么要张灯
农历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
农历正月十五,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上元节,又称元宵节、灯节。
早在两千多年以前,汉文帝(公元前179-140年)是戡平诸吕之乱后即位称帝的,戡平之日正是正月十五,所以,此后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,与民同乐。正月为元月,夜在古语中也叫宵,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天定为元宵节。不过,当时还没有张灯、观灯的习俗。
元宵节之夜为什么要张灯
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:在很久很久以前,凶禽猛兽成群结队,四处伤害人畜,糟蹋庄稼。人们就组织起来去追打。一次,把一只又肥又大的鹅打死了。谁知这一下却惹出了大祸。原来这只鹅是神鹅,专守天宫的。只因消闲无事,飞到人间游玩,谁知却断送了性命。玉帝得知后非常恼怒,立即传旨,要在正月十五前后把人间的人畜财产全部火化,替神鹅报仇。
这消息被玉帝残酷折磨的丫环听见了。她想,青山绿水,人民安家乐业,无辜遭到火化,岂不大坏天理。怎么办呢 玉帝传旨,谁敢违抗 丫环想呀想呀,想不出好办法来,只好偷偷驾着祥云到了人间,把玉帝的旨意告诉大家。人们知道后,就共同想出了如何对付玉帝的办法:于正月十五前后的晚上,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并燃放火花、花炮。这时,玉帝在南天门看见人间四处起火,响声震天,连续三个夜晚。玉帝大快,不禁连声叫好,以为这次可给神鹅报仇了。
元宵放灯的习俗始于汉代。汉初,皇帝在一年之初的正月为求风调雨顺,在宫中点灯祭祀太乙神(传说中的天神),洪迈(公元1123-1202年)的《容斋随笔》在上元观灯中说;汉家祀太一,以昏时祀至明,今人正月望日,夜游观灯,是其遗事。可见,上元夜张灯最初是与祭祀有关的。
到了隋朝,元宵灯不断得到发展。隋炀帝每年正月十五总要举行盛大的晚会,在宫门搭了绵亘八里的戏台。表演者三万人,奏乐者一万八千人,观众不计其数,从傍晚到天明,尽情欢乐,热闹非常。隋炀帝的诗中,就有灯树千光照,花焰七枝开的描写。
到了唐代,元宵放灯盛况空前。《两京新纪》载:正月十五日夜金吾池禁,前后各一日以观灯。为让市民观灯,连夜禁也撤消了。唐玄宗先天二年(公元713年)上元夜,在宫外,立二十丈高的灯轮,上结灯彩五万盏,下有千余少女载歌载舞,王仁裕(公元880-956年)《开元天宝遗事-百枝灯树》所载:韩夫人(即杨贵妃的二姐)置百枝灯树,高八十,竖之高山,上元夜点之,百里皆见,光明夺月色也。从中可以想见唐朝元宵灯节规模之大。诗人崔液(公元672年左右-713年左右)做诗《上元夜》吟道:
元宵节
玉漏铜壶且莫催,铁关金锁彻夜开;
谁家见月能闲坐,何处闻灯不看来。
宋代,元宵灯市成为盛大节日。汴京(今开封)灯市竟长达四十余里,时人称:天碧银河欲下来,月华如水照楼台。武林(杭州)灯彩艺人极尽巧思,争奇斗胜,竞出新意,年异而岁不同,山灯凡数千百种,极其新巧,怪怪奇奇,无所不有(《武林旧事》),花灯制造技艺达到高峰。大词人姜白石的诗:沙河云合无行处,惆怅来游路已迷,却入静坊灯火空,门门相似列娥眉。宋太祖赵匡胤(公元960-975年在位)还颁诏:将灯节延长到十七、十八两天。为了奖励人们到御街观灯,朝廷规定凡来观灯者赐喝酒一杯,因此,观灯者人山人海,人声鼎沸。
到了明代,灯节活动更为发展,还增设了戏曲表演。明太祖朱元璋(公元1368-1398年在位)在金陵(今南京)即位后,为了使京城繁华热闹,规定每逢元宵佳节,从初八上灯,十七落灯,连续张灯十夜,是我国最长的灯节。后来明成祖朱棣(公元1403-1422年在位)迁都北京,仍然沿袭旧习。王府井大街灯市口,白天列市,入夜张灯,常是花灯烟火照耀通宵。
清代的灯节也盛行一时,北京灯市口、前门外、厂甸一带都曾开灯市。从灯市口至东四牌楼,家家店铺都悬挂五色彩灯。
赏灯者摩肩接踵,热闹至极。江南苏杭等地也张灯设市,悬卖各式花灯。
元宵节的灯火繁盛,且历代相沿,热闹非凡,和历代皇帝的倡导、参与有很大关系。帝王们常借节日之光而追求享受,讨民间富足的口彩。唐玄宗、宋太祖两次颁诏将灯节延长。明永乐七年起,皇帝又下诏,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,赐百官十日假
至清朝时又恢复了从正月十三至十七共五天的灯节。正月十五既然称灯节,可见灯是即日中最大的特点。旧时北京城内经营灯的店铺叫灯笼铺和灯局子。它们的区别在于:灯笼铺只卖不做;灯局子又卖又做,类似今天的前店后厂。这些店铺比较集中,大都分布在前门外劝业场和廊坊二条、三条一带。
《元宵节之夜为什么要张灯》永久阅读地址: http://91kudian.com/yingyu/322810/
已有99+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