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桃江礼仪习俗 见面礼俗
小儿自咿呀学语的那天始,家长教给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用甜甜的礼貌语言叫人。逢年过节走亲友,地方上有喜庆寿庆、丧事等活动,家长们会特意带上自己的孩子前往习礼,给长辈拜年、拜寿、庆贺,给已故的父老乡亲拜灵,以培养孩子彬彬有礼的美德。
在各类生活礼仪中,白喜事所用礼仪最多。因为白喜事是人生最后一次举行典礼,办得更隆重。这时候,亡人若在天有知,也会被此情此景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桃江人重社交礼仪,是修己、齐家、睦亲、融世的需要。受中华正统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,民间交往礼俗有多种多样,至今传世不衰、最常见的是见面礼俗、宴请礼俗和探亲礼俗。
见面礼俗分肢体礼俗、言语礼俗。
肢体礼俗主要包括五种礼节:
一是“跪拜礼”。跪拜礼是大礼,用于祀祖、给亲长拜年拜节、拜上级官员。发蒙读书要行跪拜礼,过去孩童第一次发蒙入学就要拜孔夫子和先生。跪拜礼属于隆重礼节,如今生活中的婚礼拜堂、寿宴上给双亲拜寿、亲长去世吊唁,仍然使用跪拜礼。
二是“鞠躬礼”。行鞠躬礼时,行礼者两腿并拢,两手下垂置于身体两侧,手指并拢,上半身与下半身呈九十度角鞠躬。给年长位尊者行礼多用鞠躬礼。
三是“拱手礼”。拱手礼又叫“作揖礼”,行拱手礼时一手握拳一掌抱拳,拳的高度最低要与心平行,不能太低。右手握拳、左掌包拳称为“吉礼”,用于喜庆;反之为“凶礼”,用于丧祭。一般场合行拱手礼,大多是抱着拳头晃动几下,不必躬身;庄重场合则相反,要躬身。拱手礼常用于朋友、平辈彼此用礼。如今民间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者见面时仍然使用“拱手礼”。
四是“执手礼”。执手礼包括牵手、握手等,用执手礼表示亲切。
五是“手势礼”。手势礼包括扬手、举手等,就是用扬手、举手等手势向来人打招呼,表示有礼。手势礼是一种最普通的礼节。桃江有句俗话:“少年叔侄为兄弟。”平常日子,在年龄相当、朝夕相处的亲属邻里间,一般免用上述礼节。
言语礼俗就是彼此见面时,用口头语表示某种礼节,例如春节期间见面时说“给您老人家拜个年”,拜寿时说“祝您老寿比南山,福如东海”,是言语礼节;问对方“吃哒饭冇”,也是言语礼节。在人们心目中,吃饭是一件大事,能吃饭,说明身体没有大问题。古诗文中有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”的典故,从典故中我们可以知道,古人把能否吃饭作为判断对方身体好坏的重要依据。见面问对方“您好不”,问对方“大人子好不”,问“细伢毑长得好不”;告辞时说“劳烦你”,“吵烦哒”。礼多人不怪。友善待人,诚恳待人,即使相互间曾有过疏隔,也能春风解冻,和气消冰。
举行比较大型的庆典活动,一般由都管组建礼仪班子,班子成员在迎客、宴请坐席、安席、陪客、送客等各个环节上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。
席堂铺席宴客,桌子摆放有礼俗;坐席排座次也有礼俗。县境各地大同小异,一般是人站在台阶上,面对堂屋,堂屋右边为东,左边为西,里边为南,外边为北。坐席时以堂屋东边为大,西边次之,南边第三,北边第四。四方桌因为一桌坐八人,又叫“八仙桌”,以桌面木板的线缝为标志,线缝东西横铺的席为“上下席”,线缝南北竖铺为“左右席”。过去做红喜事,第一天开“上下席”,第二天开“左右席”。
传统坐席,男女分坐,先开男席后开女席,男皇爷坐头席。按席位大小依次排座,口诀是:一皇爷,二木本,三泮公,四六亲。民间称上亲为“高宾”、“皇爷”,皇爷中年纪小辈份小的叫“少皇爷”,以示尊重。泮公即媒人,泮合,判而使结合也。也有入乡随俗,包席而坐,皇爷们坐一席的。如今宾馆办席多用圆桌,圆桌不像方桌,座位一般不严格区分大小,但一般以上位为尊。
走亲访友办礼品,也是历代相传的礼俗,携带礼品登人家的门造访,这个礼品叫做“进门礼”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礼品也在不断变化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走人家,礼品大致是:印子粑粑几十个,鸡蛋四个包成一个礼封,另有礼封子三个,内装红枣、饼干、红糖等,与鸡蛋凑成四个纸封。一块约两斤重的猪肉,鲜鱼一尾,用棕叶或稻草绳穿系,整齐地放入精美的木制雕花提盒或竹编的腰篮子里,上盖毛巾,将穿鱼肉的绳索显摆,露到毛巾外面。这类实物礼品桃江人叫做“水礼”,水礼用提盒或腰篮子盛着,提往要去的人家。
那时交通闭塞,天高皇帝远的深山旮旯难以买到鲜鱼,村民吃的多为从游卖货郎那里买进的“火焙鱼”、“淡干鱼”。走人家没有鲜鱼,就用“礼品木鱼”代替。礼品木鱼是一只木雕的金丝鲤鱼,长约一尺左右,表面用红漆刷得油光水亮。走完亲戚回家时,亲戚人家就会把礼品木鱼作为回赠礼放进腰篮子由客人带回家。礼品木鱼随着众多亲戚朋友一年四季的礼尚往来被送来送去,所以人们戏称它是一条“一年四季打游荡的鱼”。
大户人家走亲戚讲礼面但又吝惜钱财,贫困户子资财匮乏却又要强装体面,于是乎在礼品的包装上大下功夫:将一个约长二十厘米、宽十五厘米、高十二厘米、顶窄底宽、前低后高的六面体木模放到包装纸上包装,包装纸被折成一个形如木模的大纸盒后,取出木模,放入用秤称好的四两或半斤饼干、糖果,用席草把纸包呈“十字叉”系好打结,就成了外壳硕大、里面的礼品却少得可怜的礼封子,用手摇荡礼封,里面的礼品就会来回打滚,发出“咣当咣当”滚动的声音。旧时市场上很流行包装这种包大礼少的礼封。
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,走人家仍然习惯于用礼封。后来人们觉得办水礼提来提去太麻烦,所办礼品也不是十分中用,走亲访友便兴起拿礼金。桃江人称礼金为“硬礼”,礼金用从商店买的红包袋盛着送给亲友,一点也不比办水礼差,于是办水礼拿礼封的人逐渐稀少起来。
《湖南桃江礼仪习俗 见面礼俗》永久阅读地址: http://91kudian.com/yingyu/346214/
已有99+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