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传统婚姻习俗蕴含的文化内涵
婚姻依礼而行
我国素称“礼仪之邦”,把婚礼看作礼义之本”、“人伦之始”。所谓“有天地然后有万物、有万物然后有男女、有男女然后有夫妇、有夫妇然后有父子、有父子然后有君臣、有君臣然后有上下、有上下然后有礼义。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,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,才有社会的礼治。
中国古代的婚姻礼制,以“义”而起,以“仪”而明,包括“义”与“仪”两部分。
婚姻重礼轻爱
传统社会,婚姻是“合二姓之好”,“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”的大事,男女的缩台不是个人自己的事情,是关系到男子所属的大家庭乃至家旅的大事,成婚不仅是为个人娶妻,更是为父母娶媳,为宗族娶妇。
透过中国人的传统婚姻习俗,不难发现,传统婚姻的主体不是个人,而是家庭及宗族。婚姻是家族行为,只要婚姻合乎礼仪,是经过明媒正娶的,那么婚姻就是合理合法的。至于两人“爱”还是“不爱”那倒是无所谓,个人的意愿和意志须服从于家族利益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,这种重礼轻爱的婚姻习俗,使爱情的追求始终不能融人道德评价的尺度,也阻挠了爱情价值观的发育。
婚姻中渗透买卖关系
传统的礼仪婚是聘娶婚,它是以男方父母交付女方父母一定数量的聘礼、聘金为成婚的必要条件。“聘则为妻”、“无币不相见”成为不可动摇的婚姻原则。尽管中国婚姻的“六礼”在历史上曾有过变化,但纳征这一环节是没有去掉的,而且越来越得到强化。
聘娶婚中收受聘礼这一方式,就使它掺人了许多买卖婚的因素,而如果把经济价值作为婚姻的唯一目的,那么聘娶婚将最终成为变相的买卖婚。聘礼多少,往往成为嫁女的身价,因而婚礼讲排场、比阔气、竞奢华之风由此产生。
婚姻体现出等级差别和阶级限制
我国古代实行“刑不上大夫、礼不下庶人”的等级制。等级和阶级的区分存在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像婚姻这样重大的事情,其仪式的等级限制也是相当严格的。在中国传统习俗中,婚礼除了表示对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的承认与祝贺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显示家庭社会地位,加强社会联系。因而,中国人的婚礼很强调礼仪,很讲究门第等级。
中国婚姻习俗在近代以前大体是在上述框架内演化,虽然因汉民族人口众多,分布地域广阔,婚姻习俗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区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,但总体上不外乎这些方面,其文化内涵是一致的。
近代以来,由于社会生产力、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震荡,尤其是西学东渐的影响,西方文化开始逐步深人中国人的社会生活,婚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同时,个人在婚姻生活中的自由度和独立性不断增强,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,繁冗、奢侈的婚礼逐渐被简朴、随意而不失庄重的婚礼所取代。尽管新的婚姻习俗还不完善,但这已经预示着中国婚俗发展的趋势。
《中国传统婚姻习俗蕴含的文化内涵》永久阅读地址: http://91kudian.com/yingyu/349081/
已有99+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